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因为是写给自己的东西,我预测应该是不会有人能找到这里,所以本站内容绝对真实。
关于本站
这个网站是属于Ben的个人记录随想和知识管理的地方,内容皆来自个人经历和所想,单纯记录,不为恰饭,力求客观独立。
为什么要写东西?
我认为思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肌肉记忆,也逐渐成为我的一个快乐源泉。每获得一种新的拆解问题,看世界的思维模式都能让我开心。但回顾过往,很多话题的思考只停留在脑子里并没有记录下来。所以我想用一篇篇的文章在这个我自己的网站记录下来,同时也希望在传达思维过程中,能做到进一步理顺和加强逻辑,引出观点。
我们会聊些什么?
基于我的知识地图,我们可能会谈到以下行业内容:

关于作者
我是Ben,出于兴趣自学了很多领域的知识技能,并在公务员系统、甲方战略、战投和运营领域从业多年。热爱生活,热爱思考也热爱实践。
关于本科:
回顾过去十年里,熟悉Ben的人很多都说我给他们的印象是很“正”,而这与我的本科有非常大的关系。我在职场中很少谈及本科和专业,因为它确实距离同事的生活很陌生遥远。其实,我很感激也很自豪这段经历,回头看,它已经刻进我的骨子里,让我在之后的人生中面对很多选择时有了一个标尺和警示。所以,鉴于这段经历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我应该不会做太多相关内容。
关于研究生:
但是好在作者的研究生专业和院校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所有课程和内容非常公开,所以我可能会在未来分享一些关于在Upenn读Criminology的经历。另外我自己修的方向是偏应用犯罪学,主要是用统计学习,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犯罪,但从我修的课程和参加的商赛和项目来看,本质上算半个统计学。后续我如果写一些关于科普犯罪学、数据分析数等内容时不用感觉很突兀。
步入职场
因为很早就确定了不会做公务员,所以我非常珍惜做过的很多实习,包括长达半年的体制内工作,一家国资私募的风控专员,一个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头部公募基金Fintech等岗位。这些有限的经历也帮我在研究生毕业前成功拿到些甲方战略和咨询的Offer。
第一份工作(某物流龙头):
我在这家企业的in-house咨询和国际战略部工作了3年多,回头看,我真的很感激这段经历:
- 最初决定加入这个公司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个in-house咨询部门。无论是MCK高级合伙人亲自带团队做项目,还是有机会看到自己的项目在百万员工、几亿客户级别的集团快速落地,为我的职场起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
- 时至今日,我还是被这个企业对人才战略和创新理念的重视所感动。在校招时,部门的leader直接飞到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名校宣讲,给到匹配甚至高于MBB薪资的package,集团单独开设晋升Fast-track。这样的重视成功吸引了这只约80位来自清北复交的研究生和博士且主要为工科生的团队,形成了一个非常纯净干脆的做项目氛围。以第三方的视角,以咨询项目的形式,审视、重构并赋能业务流程,时至今日,再与当时同事聊起来,还是会怀念当时的氛围。
- 后来我内部转岗到集团国际业务,负责集团的海外战略项目、战略投资和投后管理。这个团队相对来说小了很多,且很多同事负责的方向为品牌战略和市场研究等,所以实际上基本上每人负责几个领域且同时手里跑有10多个项目。在工作实践中,有幸遇到两位超级耐心教导的前辈(HK红圈所MA合伙人以及某互联网大厂MKT出身高管)。
- 我个人看的方向主要是国际物流产业链、国际货代产业链以及跨境电商产业链下的公司,这段经历填补了我对Corporate Finance,M&A相关的内容空白,也让我接触到很多知名企业的高管CXO,强化了我对商业的理解。另外,作为国际业务的战略,我也发起过一些面对未来的行业政策和战略项目,前段时间前同事群里分享了一篇我之前主导的一个国际级战略项目的落地官宣,帮助前司巩固在其护城河。我想这可能就是战略的价值,为业务后续3-5年做长期规划,提前布局。虽然短期不一定能看到价值,战略人也不一定能等到项目真正落地那一刻,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大概就是“能比业务关注的更多和看的更远”。
第二份工作(某互联网大厂国际化电商):
当时这个公司的HR联系我他们海外市场发展非常快,东南亚的业务需要偏运营的策略团队,服务于业务的增长。再三考虑后,我选择了转行互联网来补足我对C端用户和商业化分析的这块知识。
- 在这里,我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好奇心旺盛的观察者。一方面是完善的知识库和数据基建,另一方面团队也安排了很多业务实操培训,很快完成对内容电商平台的运营策略和核心指标体系的学习。后来我们整个团队都基本上在海外外派,我们组背了一个国家一半的GMV,基于战略增长目标,带领海外业务团队实现GMV目标。实际上,为了达成OKR,我们除了周会双周会复盘派活外,自己也会发起一些专项包括直播带货、短视频和商城带货的提升策略。因为每个国家的特色都不一样,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当地商家,我们必须搭建关于这个国家的特有知识体系包括:平台算法逻辑,平台治理规则,平台补贴政策,直播策略,爆款短视频规律,KOL匹配及合作,商城推荐优化等。
第一次创业(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行业尤其是新兴平台每天都会上演新一轮的造福神话,实际上,电商属于互联网的流量转化最为直接的一环,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财富。作为90后,我们的相对更有网感优势,对于不同平台的热门话题和流量逻辑更为熟悉的。而实际上,90后做电商相关的创业成功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所以我和我的合伙人选定了第一份创业是在投入较小的电商领域。一方面试错成本小,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中能学到的东西会比其他项目更有可复制性。所以我们选定跨境电商领域来进行第一次试水。
- 项目启动:得益于之前行业考察和外派经历,再加上我们的社牛和语言优势,我们出海项目的前期准备非常顺利,很快就完成了注资和股权分配、产品设计、物流、关务,公司选址和办公室租赁,公司注册,当地招聘,投资签证办理等事项。
- 关于团队:我的团队非常扁平且年轻且大都毕业于当地头部高校,公司大小事项即使实习生都可以参与决策。但是每个运营都掌握AIGC且运用在各自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专职设计师,但是每个人都能使用midjourney出图。采取的Hybrid工作方式,每周2天WFH。
- 期间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分享的,我会单独写一篇来讨论。这个项目的后期上线运营一段时间后,虽然在斋月期间拿到过单平台行业前三。但是在我们第二轮融资决策会时,我决定将这个项目冷运营了,并遣散和赔偿了大部分海外员工。
主要原因:
- 从精力和意愿度上,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没办法长期驻在业务所在国家并指导团队(现阶段东南亚创业会面临来自各种监管局、本地员工以及同行的压力);
- 因为品类客单价较低,同行为了增长,进入大规模买量阶段后,Roas甚至小于1。
- 通过前期的各大平台(Tik Tok,Shopee,Tokopedia等)投流和在(Tik Tok、Ins上)KOL种草合作后,我们测算ROI也不达预期。
当然基于团队的结构,我们完全可以转型比较容易赚钱的MCN、抖音知识付费等打法,但在看清现状和对未来得预判后,我们决定将我的重心放回国内。
关于未来:
目前这个时间点来看,我仍觉得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大环境确实不如前几年,我和我的团队也在筹备下一个项目,从上一段创业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深知自己的热爱有多大的力量,也知道选择可以有多大影响。
我会在各种事务之外努力维护这个地方,我始终认为博客是一个理性和感性交织的地方。在这个博客里,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职业见闻、行业洞察以及个人随想。希望通过这些分享,不仅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和启发,也还能记录下那些人生美好的时光。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期待与你一起探讨那些有趣的商业和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