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前段时间,看到朋友圈有朋友确诊癌症,而回想之前这个朋友是一个很积极生活正能量的人,震撼之余也感慨生而为人的渺小,变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过又不得不接受的事情。
25岁之后身边很多朋友都感慨身体不如年轻时,除了感慨身体不如刚毕业的小朋友,也无奈于身体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现代年轻人的心态是小病懒得去医院,一般身体不舒服都会靠过往经验买药或者就直接忍过去。但这样可能会耽误一些疾病的医治,等到大病再去医院时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所以我想梳理下一些基础医学sense,方便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
在大厂或其他高强度的职场环境工作(尤其是在长期面临高压环境或遭受职场PUA、toxic职场环境),可能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某大厂签约的心理咨询师了解到3-1以上人均中度抑郁症和中度焦虑症】
人体的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化,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同的器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开始出现退化迹象,而这些变化也影响着整体健康。以下一些主要器官的退化时间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人体主要的器官功能、衰退时间及退化后影响
人体主要器官器官分布如下图,首先要把他们能对号入座。(最起码的肚子疼要定位到:胃疼、肝疼、肠子疼还是肾痛):

主要器官的功能、潜在疾病以及调理方法
我整理了一个表格,包括其主要器官的功能、潜在疾病、调理方法以及推荐的营养元素和食物。这样就可以根据我的个体情况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养和调理。
器官 | 主要功能 | 主要疾病 | 退化开始时间 | 退化影响 | 调理方法 | 建议营养元素 | 建议食物 |
心脏 | 泵血、维持血液循环、供应全身氧气和营养 |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 | 大约在40-50岁,心脏的泵血效率开始下降,血管弹性减弱。 | 心脏病风险增加,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 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减少压力、定期检查 | Omega-3脂肪酸、镁、钾、纤维素 |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坚果、香蕉、绿叶蔬菜、燕麦 |
肺 | 气体交换、将氧气输入血液、排出二氧化碳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肺炎、肺癌 | 通常在20-30岁,肺活量逐渐下降,每十年约减少5%-10%。 | 运动耐力下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风险增加。 | 避免吸烟、保持空气清洁、适当运动、定期体检 | 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镁 | 柑橘类水果、胡萝卜、菠菜、坚果、绿茶 |
肝脏 | 解毒、代谢、胆汁分泌、储存能量 | 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 通常在40-50岁左右,肝细胞再生能力开始下降,肝脏的解毒和代谢功能逐渐减弱。 | 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增加,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疲劳等症状。 | 限制酒精摄入、饮食清淡、避免过量药物、定期检查 | 维生素A、维生素B、硒、蛋白质 | 胡萝卜、绿叶蔬菜、坚果、鱼类、大豆制品 |
胃 |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分泌胃酸 | 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胃癌 | 大约在40岁左右,胃酸分泌量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胃黏膜也变得更加脆弱。 | 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的风险增加,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 |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和油腻食物 | 维生素B、锌、纤维素、益生菌 | 全谷物、酸奶、香蕉、苹果、绿叶蔬菜 |
肾脏 | 过滤血液、排出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 | 肾炎、肾结石、慢性肾病、肾衰竭 | 大约在30-40岁,肾脏的过滤功能开始下降。 | 慢性肾病的风险增加,身体排毒能力减弱。 | 多饮水、控制盐分摄入、保持健康体重、定期检查 | 维生素D、钙、镁、钾、蛋白质 | 牛奶、豆制品、深色绿叶蔬菜、坚果、深海鱼 |
大脑 | 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思维、记忆、情感、协调身体功能 | 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 | 通常在30岁左右,大脑的神经元开始逐渐减少,认知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 | 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可能会逐渐减弱。 | 保持大脑活跃、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控制血压 | 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剂、维生素B群、叶酸 | 三文鱼、蓝莓、核桃、菠菜、全谷物 |
肠道 | 消化吸收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 | 肠炎、肠易激综合症(IBS)、结肠炎、结直肠癌 | 大约在40岁左右,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肠道菌群失衡的风险增加。 | 便秘、腹泻、肠炎、结肠癌的风险增加,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不良。 | 高纤维饮食、规律饮食、适度运动、定期筛查 | 益生菌、纤维素、维生素K、镁、锌 | 酸奶、全谷物、豆类、绿叶蔬菜、香蕉 |
胰腺 | 分泌胰岛素和消化酶、调节血糖水平 | 胰腺炎、糖尿病、胰腺癌 | 通常在40-50岁左右,胰岛素分泌和消化酶分泌能力开始下降。 | 糖尿病、胰腺炎、胰腺癌的风险增加,可能出现血糖失调、消化不良等问题。 | 控制饮食糖分、保持健康体重、定期体检、避免酗酒 | 维生素D、Omega-3脂肪酸、镁、锌 | 三文鱼、牛奶、绿叶蔬菜、坚果、全谷物 |
甲状腺 | 代谢调节、能量消耗、体温调节 |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癌 | 大约在50岁左右,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率降低。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可能出现疲劳、体重增加、情绪低落等症状。 | 控制碘摄入、定期体检、适当运动 | 碘、硒、维生素D、Omega-3脂肪酸 | 碘盐、海藻、坚果、深海鱼类、牛奶 |
骨骼系统 | 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储存钙、造血 | 骨质疏松、关节炎、骨折、骨癌 | 通常在30岁左右,骨密度开始减少,尤其在女性绝经后加速。 | 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关节问题(如关节炎)可能出现。 | 适度运动、补钙、日晒、定期骨密度检查 | 钙、维生素D、维生素K、镁 | 牛奶、酸奶、绿叶蔬菜、豆制品、坚果 |
皮肤 | 保护内脏、防御外界刺激、调节体温、感知外界 | 皮炎、湿疹、皮肤癌、银屑病 | 在20-30岁,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开始减少。 | 皮肤变薄、失去弹性,皱纹和色斑出现。 | 保湿防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刺激性化妆品 | 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锌、胶原蛋白 | 柑橘类水果、胡萝卜、坚果、鱼类、绿叶蔬菜 |
眼睛 | 视觉感知,光线调节,色彩分辨 | 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眼、干眼症、视网膜病变 | 40岁左右,开始出现老花眼;50岁后,白内障和青光眼风险增加 | 看不清,老花眼;白内障和青光眼 | 定期休息眼睛,保持眼睛湿润,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佩戴防护镜。 | 维生素A、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锌 | 胡萝卜、菠菜、蓝莓、深海鱼类、坚果 |
鼻子 | 嗅觉感知,过滤空气,温暖湿润吸入的空气 | 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过敏性鼻炎、鼻咽癌 | 40岁左右,嗅觉敏感度逐渐下降 | 嗅觉敏感度逐渐下降 | 保持鼻腔湿润,避免过敏原,定期清洗鼻腔,避免接触污染空气。 | 维生素C、抗氧化剂 | 柑橘类水果、草莓、红甜椒、绿叶蔬菜 |
嘴 | 消化食物的开始,发音,味觉感知 | 口腔溃疡、龋齿、牙周病、口腔癌 | 50岁左右,味觉敏感度逐渐下降,牙齿可能开始松动 | 牙齿可能开始松动,掉落 | 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线,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过量糖分摄入,定期牙科检查。 | 钙、维生素D、维生素B、磷 | 牛奶、酸奶、奶酪、绿叶蔬菜、坚果 |
皮肤 | 保护内脏,感知外界刺激,调节体温,排汗 | 皮炎、湿疹、银屑病、皮肤癌、皱纹 | 20-30岁,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减少,皮肤开始变薄 | 皱纹变多,皮肤老化 | 保湿防晒,健康饮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 | 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胶原蛋白、Omega-3脂肪酸 | 柑橘类水果、坚果、胡萝卜、三文鱼、绿茶 |
肌肉 | 支持运动,保护内脏,维持姿势 | 肌肉萎缩、肌肉劳损、肌腱炎、肌肉拉伤 | 30岁左右,肌肉质量和力量开始逐渐下降 | 肌肉量下降,力量下降 | 规律锻炼,适当蛋白质摄入,保持活动,进行力量训练。 | 蛋白质、维生素D、钙、镁、氨基酸 | 瘦肉、鱼类、鸡蛋、豆类、乳制品 |
一些关于AI医疗的想法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有很多商机的。因为健康的需求,无疑是用户比较明显的需求。比如,针对口腔健康和皮肤健康的产品。但是除了在电商产品外,我认为互联网产品方面还是有一些明显的用户需求,比如我想过其实可以做一款AI医院的APP,主要解决:小病懒得去医院,想大概定位疾病的需求。
传统的用户路径是:①用户感受身体不适 → ②基于过往经验及在线信息搜索定位疾病 → ③如果比较明确是某种疾病后,直接线上买药;④如果尚不确定疾病,且根据信息检索无法定位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医院。
国内线上买药已经发展到很成熟阶段,无论是美团外卖还是饿了么都把线上买药这个业务做到很成熟了。基本将最困难的链接专家和链接药店做到比较完善。
美团买药的类智能客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问题定位疾病和链接医生,医生也会直接给出线上药物清单,然后一键下单送到家。(而且似乎线上问诊已经可以买到处方药)



饿了么同样将买药放在首页的一级入口。整体流程与美团外卖基本一直。



同样的,除了美团买药和饿了么外,还有丁香医生等垂类医药类APP,基本也主要提供线上问诊和买药两种功能。垂类的医疗APP还会做一些链接医院的数字化,比如预约门诊、预约疫苗、预约体检等业务。后者的参与者主要还是集中在微信和支付宝。



所以目前来看,在医疗这个需求中的三四步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做的空间。理论上,可行的项目仅在第二步,定位疾病和初步诊断。而这个确实也是我觉得目前市场比较空白的地带。前面的一些产品虽然有涉及线上问诊,但是无论从产品本身的感知和专业度来说,用户的可信度明显不足。
而疾病定位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个无线扩大的二叉树,通过患者一系列的情况判断来找到答案和对应的概率。这让我想到统计学里的决策树模型。然后了解后发现,这个其实在医学很多研究都有用到。



所以,我感觉借助AI进行疾病定位是一件既靠谱又有实际需求的事情。因为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去医院多了,见过太多所谓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和帮助甚至不如抖音和小红书。所以,相对于每个一医生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给出的判断,我其实觉得一个基于几万甚至几十万真实案例做出的诊断更有参考性(冷门或专精领域除外)。
要做这件事情,我理解核心在于两个点:
- 一是要搭建足够全面的医学知识库,输入内容是不可以改变的事实。
- 二是要获取到足够多的临床实际案例,输入案例越多,理论上诊断结果更精确。
而后我简单查了下目前国内外对这件事情的,我看到清华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情了,下面这个论文讲了他们做的AI医院的项目,医生、护士、患者都是由LLM驱动的智能体。
在虚拟医院内,作者们进行了从100-10000个智能体的交互实验(人类医生一周可能会治疗约100名病人),涵盖了8种不同的呼吸疾病、十几种医疗检查,以及每种疾病的三种不同治疗方案。
通过MedAgent-Zero策略训练的医生智能体,在处理模拟病人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进化,最终在检查、诊断和治疗任务中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8%、95.6%和77.6%。
他们的后续研究方向与我理解的差不多:
第一,扩大规模覆盖的疾病范围,延伸到更多的医疗科室,旨在反映真实医院提供的全面服务,以供进一步研究。
第二,在加强智能体社会模拟方面,比如纳入医疗专业人员的全面晋升制度、随时间改变疾病的分布、纳入病人的历史病历等。
第三,优化基础LLM的选择和实施,旨在通过利用功能强大的开源模型,更高效地执行整个模拟过程。
一个关于”爱自己“的APP的初步想法
AI医生诊断准确率一定会随着LLM和病例库数据完善后逐渐达到医生水平,甚至超过平均三甲医院的准确率。未来问诊流程也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改变。
但是我想回归我最初的需求本身,其实就是想更好的对待自己的身体,因为患病是真的痛苦。人在不舒服的时候是很无助的。但是做纯医疗类APP又会有点太专。
所以我想了一下,其实这个产品可以往大一些做,定位可以很简单就是“爱自己”,爱自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快乐生活,爱护身体,健康心理。
生而为人,怎么才算过好这一生?有些人觉得一定要赚很多钱,有些人觉得要有所建树,也有些人其实看的比较开,觉得每天开开心心,没有什么大病就算过好了这一生。
所以我觉得“爱自己“会是一款能够穿越时间,让用户用一辈子的APP,首先它不支持UGC,每个用户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不需要和其他用户攀比。其次,这款应用会提供最实用的知识库来帮助用户打造一个”爱自己“的生活。
对自己身体负责体现在: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早期干预。
- 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压力和焦虑。
- 持续学习和活动:保持大脑活跃,参与社交活动和智力挑战。
国外其实有挺多关于mental health的APP,比如:

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集合式的大健康领域的mega APP。希望这款APP可以集成很多不错的点。
我简单构想下这个产品的一级页面,主要分4个板块和一个核心功能
四大板块:
- 1.爱生活(有计划的做想做的事情):
- 【在生成todo前,要做问卷】根据问卷,明确今天要做哪些事情,任何让自己快乐或变好的事情的进度,比如:
- 跑步40分钟
- 完成各种游戏每日任务
- 完成某些工作内容
- 完成内容创作
- 以及心情监控APP,今天过得开心吗
- 兴趣爱好: 推荐丰富生活的活动、兴趣或体验。
- 自我关怀点子: 提供促进快乐的日常小 indulgences 或习惯建议。



- 2.爱身体:
- 提醒系统: 定制提醒,如服药、饮水、运动等。
- 健康追踪: 记录日常的身体活动、饮食、饮水和睡眠。
- 症状检查: 简单的工具,用于检查症状并获取建议。
- 健康知识库: 获取关于营养、运动和健康生活的小贴士的文章和视频。
- 3.心理健康:
- 心情日记: 每日追踪心情,反思心理状态。
- 引导冥想: 提供冥想课程和呼吸练习。
- 心理支持: 寻找心理治疗或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自助资源和建议。

- 4.爱记录:
- 记录瞬间: 拍照并添加备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 图库视图: 以时间线或日历格式查看照片。
- 反思空间: 可以写下当天的感想、反思或感恩的事物。
附加功能:
- 每日提示: 温柔的提醒或问题,鼓励用户反思自爱。
- 成就系统: 对持续使用的积极反馈,如连续打卡或达到健康目标。
- 个人成长: 追踪在不同领域的进展(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人项目)。
也可以根据需求自动生成每周计划表,然后定时生成一些to-do,后续可以回顾执行率并修改:
每周计划表:
时间段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7-8 | 力量训练(胸部/三头肌) | 瑜伽(40分钟)
深呼吸练习 (10分钟) | 力量训练(背部/二头肌) | 力量训练(腿部/肩部) | 力量训练(全身综合训练) | ㅤ | ㅤ |
8-10 | 有氧运动 (40分钟)
深呼吸练习 (10分钟) | 内容创作 (2小时) | 有氧运动 (40分钟)
深呼吸练习 (10分钟) | 有氧运动 (40分钟)
深呼吸练习 (10分钟) | 有氧运动 (40分钟)
深呼吸练习 (10分钟) | 游泳 (1小时) | 户外运动 (骑自行车/徒步 1小时) |
12-14 | 语言学习 (1小时)
冥想 (30分钟) | 技能学习 (2小时) | 语言学习 (1小时)
冥想 (30分钟) | 技能学习 (2小时) | 语言学习 (1小时)
冥想 (30分钟) | 技能学习 (2小时) | 语言学习 (1小时)
冥想 (30分钟) |
19-21 | 打游戏(90分钟)
核心训练 (30分钟) | 核心训练 (30分钟)
看电影 | 打游戏(90分钟)
核心训练 (30分钟) | 户外运动 (骑自行车/徒步 1小时) | 核心训练 (30分钟)
内容创作 (2小时) | 晚餐/休息 | 家务整理 (30分钟) |
21-22 | 洗澡护肤 (15分钟)
眼部运动 (20-20-20规则) | 洗澡护肤 (15分钟)
眼部运动 (20-20-20规则) | 洗澡护肤 (15分钟)
眼部运动 (20-20-20规则) | 洗澡护肤 (15分钟)
眼部运动 (20-20-20规则) | 洗澡护肤 (15分钟)
眼部运动 (20-20-20规则) | 洗澡护肤 (15分钟)
眼部运动 (20-20-20规则) | 洗澡护肤 (15分钟)
眼部运动 (20-20-20规则) |
以上是关于这个APP的大致想法,但仔细想来,这个产品还是有很多问题的。除去UA成本和商业化的问题,自律或者效率类工具本身就比较反人性。
此外,在与朋友交流想法中,我们觉得做病友社群和疾病类的大众点评或小红书或许还有机会。可以将疾病做为主要对象展开的疾病知识库,病友们可以分享康复日常以及疾病治愈过程。平台可以对真实的医疗案例,真实的病情和处方做审核并认证。除此之外,还可以做药品库以及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些药、是否医保报销、使用注意事项及禁忌等各种信息。
但由于个人精力有限,我先把想法抛出来。还是非常简单的想法,欢迎讨论深入思考。
- 作者:Bennett Niu
- 链接:https://niulengxiao.asia/article/AImed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